(通讯员:夏杰) 7 月 15 日,软件工程教研室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罗灿峰、副主任王俊杰的带领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论证。通过“企业深度访谈和兄弟院校对标交流”双轮驱动,就“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矩阵、实践体系与评价机制进行全维度“扫描”,为 2025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奠定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实践底座。
一、走进网开信息有限公司:把企业“项目现场”搬进培养方案
座谈会上,网开信息人力资源总监带来《2023—2025 软件人才能力白皮书》,“技术硬实力 + 领域知识 + 工程素养”构成的“黄金三角”成为高频词。他指出,企业最痛点并非“会不会写代码”,而是“能否把代码写成可持续演进的产品”,因此期待高校在培养阶段嵌入“真实业务场景、真实数据规模、真实运维压力”。罗灿峰老师介绍了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双方就“企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离岸研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达成合作意向。
二、对标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在“同类”中寻找“差异”
该校软件工程专业 2021 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艺工融合”特色鲜明。智能工程学院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携课程团队与我校教师展开“面对面”剖析。以《OBE 导向的课程地图构建》为题,分享了“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教学环节”四级矩阵如何落地,特别展示“学生能力成长数据舱”——通过 280 余个观测点,实时采集课堂、实验、竞赛、企业实训等数据,生成“个人雷达图”,实现精准帮扶与预警。我校教师就“如何在技术课程中融入设计思维”“毕业指标点权重如何动态调整”等关键问题与对方展开热烈讨论。王俊杰主任表示:“同类院校的对标,让我们看到‘艺工交叉’与‘信管融合’两条路径完全可以互为参照,下一步我们要在‘数字创意’与‘智能系统’两大方向上再凝练特色。”
罗灿峰老师在总结中表示:“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企业一线和兄弟院校的反馈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软件工程教育必须面向真实场景、真实数据、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大学就能经历‘代码—产品—产业’的完整价值链。”王俊杰老师也寄语:“要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迅速转化为教学微改革,让改革发生每一堂课。”
软件工程教研室将于 8 月中旬完成 2025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通过此次论证,明确强化项目驱动式教学、增设前沿技术模块的必要性。未来学院将持续走访软件行业企业确保新方案对接湖北省数字经济战略需求,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