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突破·智领新程:电子信息工程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06    浏览次数:

(通讯员:黄白梅/杨瑞)2025年7月5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8315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广州粤嵌的彭毅、武汉联影的吴宇等行业专家,特聘教师秦工教授和张森教授,以及学院领导胡明星副院长等学术骨干。此外,校友代表郭诚、蒋帅超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各方齐聚一堂,共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专业发展注入产业、学术和研究等多方面的智慧与力量。

会议伊始,杨瑞老师介绍了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强调要“以AI+传媒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培养N型复合人才”。与会专家围绕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技术为基、实践为要、融合为道”的改革共识,为新版方案勾勒出“AI赋能+传媒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通识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胡院长指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仅要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新版方案将加大通识类课程的比重,增设职业素养、科技伦理、团队协作等模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同时,通过“职场讲堂”邀请校友分享行业经验,从大一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构建“技术+素养”的双轨培养体系。

二、深化AI+传媒融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一)突出AI技术,赋能传媒应用

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版方案将增设4门“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与传媒技术的交叉融合。例如,在“智能检测技术”课程中,将结合智能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探索如何利用多模态感知(视觉、语音、动作捕捉等)以及AI算法,赋予传统检测系统“智能感知”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推动检测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链式教学模式,强化能力递进

方案提出构建“知识链递进+技术链驱动+应用链创新”的链式教学模式,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教学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知识链:大一夯实数理基础,大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大三聚焦AI与传媒技术融合。技术链:从课程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最终通过项目式实践,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综合技术能力,逐步实现技术能力的进阶。应用链:从一年级工程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实际应用;二年级鼓励学生进入众创空间、智能小车团队等实践平台,参与教师的项目;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项目化教学驱动,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

(一)三级实践体系,贯通培养全过程

新版方案确立了“课程实验-实践课程-项目式实践”的三级实践体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理论到应用的逐层递进。低年级开展电子电路相关课程实验;中高年级电子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单片机应用基础与项目实践等实践课程;第7学期切入项目制教学如数字调音台的设计、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二)专创融合,激发创新潜能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案中开设了4门“创业+”课程,电子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数字调音台的设计、舞台灯光基础与控制技术、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包含创新思维训练、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设计、创新与创业实践等教学内容。

四、多维协同,凸显专业特色优势

学科交叉:依托学校“智能+传媒”学科优势,强化电子信息与传媒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传媒”的差异化特色。校友建议增设团队协作课程,嵌入小组项目与跨学科工作坊,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加实践学分占比,采用“项目周”集中实训,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专家组建议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选修模块的细分领域,强化前沿技术课程的动态更新机制,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杨瑞老师总结表示,新版方案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AI技术赋能”“链式教学模式优化”“产教融合深化”,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传统技术向“AI+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

此次论证会标志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面对AI技术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专业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培养兼具技术硬实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