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音视频技术方向)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工学 本科 学制 4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打造“人工智能+”的数字产业集群需求,立足传媒行业,聚焦人工智能与嵌入式音视频设备设计的融合领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依托智能传媒实践平台、“数智+传媒”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掌握电子设备开发与维护、音视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AI+”与“传媒+”多维度的综合素养,能在信息技术行业和传媒行业从事智能电子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信息产业领域”与“智能传媒应用”双重竞争力。既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硬件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核心技术,能够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中胜任研发岗位;又具备智能感知、音视频处理、传媒系统集成与技术运营等融合型能力,能够服务于传媒科技、数字创意、互联网等领域。同时,毕业生以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能够在技术运维、系统测试、项目管理、产品策划等岗位发挥作用,适应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
教学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A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共30余项。专业有一支校级教学团队和校级科研团队,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为省级一流课程、专业教师在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年度创新奖。
1.袁⻘松、王照宇、孙潇扬,2024年获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湖北赛区特等奖;
2.郭培坤、梁前义,2024年获第十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湖北赛区一等奖;
3.董雅婷、胡天宇,2023年获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湖北赛区一等奖;
4.李严、邹家燊、徐能,2023年获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5.叶罡,2021年获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湖北赛区一等奖。
广播电视工程(AI视听技术方向)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工学 本科 学制 4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媒体深度融合”与“大视听产业智能化升级”战略需求,立足区域媒体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以“智能技术驱动+行业价值创新”为特色,培养具有坚定科技报国信念与工匠精神,系统掌握智能媒体设备运维、AI驱动的节目制播技术、多模态图像与音视频处理技术、融合媒体系统设计搭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具人文素养与跨学科创新能力,形成“智能技术应用+行业场景赋能”的双核素养,具备系统设计与运维、AI辅助内容生产、智能媒体设备技术支持、数字视听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就业方向:
专业依托“智能视听技术+传媒艺术”交叉培养特色,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投身国家广电总局下属技术中心、省市融媒体中心等事业单位,担任制播工程师或融媒体技术工程师;也可进入智能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硬件工程师;还可在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平台担任开发工程师;在跨境电商领域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此外,毕业生还能进行自主创业,或在智能媒体技术等方向继续深造,形成“技术纵深突破+行业横向拓展”的复合型成⻓路径。
教学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大学生竞赛中表现卓越,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本专业超过半数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承担了多项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热情,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高雅雯、张艳娇、叶雨萱,2024年获湖北省“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大赛省赛一等奖;
2.李小萌、赵思雅、梁欣茹,2024年获湖北省“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大赛省赛二等奖;
3.刘丹、彭子琪、罗来钱、⻩玉琪,2023年获首届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直播电商大赛湖北省二等奖;
4.郑冕、王雅琪、张梦玲等10位同学,2022年获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湖北省二等奖;
5.童泽,2022年获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北省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二等奖。
软件工程(云原生AI与智能大数据方向)Software Engineering(工学 本科 学制 4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技术赋能传媒”核心定位,立足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东数西算”工程布局,以“人工智能+传媒”跨学科实践与行业项目实训为支撑,构建“技术开发+行业应用”的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及技术应用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开发、数据平台维护和数据处理应用等实操能力,能在传媒、互联网、文化科技等领域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从事传媒内容技术处理、数据应用开发及智能系统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依托“人工智能+传媒”交叉培养特色,构建“技术底座一工程实践一行业赋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形成底层框架部署优化、大数据全链路处理、云原生全栈开发等核心能力,既为传媒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又适配数字经济多领域人才需求。毕业生可就职传媒广电、互联网、文化公司及政务融媒体中心等机构,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融媒体云平台系统开发)、智能系统运维工程师(传媒场景模型部署)、数据应用工程师(传媒内容技术处理)等岗位。
教学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A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40余项。本专业超50%的专业教师具有行业背景或行业经验。
1.唐雪琪,2024年获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湖北赛区特等奖;
2.祝俊奇,2024年获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赛,湖北赛区二等奖;
3.刘东洋,2023年获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赛,湖北赛区二等奖;
4.陈锦闻、杨新周、缪争研,2022年获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I生成数字内容与应用方向)Data Science and Big Data Technology(工学 本科 学制 4年)
培养目标:
本方向面向国家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媒体融合和数字内容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响应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任务,立足传媒技术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办学优势,服务湖北省“数字创意+智能内容”产业转型,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意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前沿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学习、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为技术核心,强调技术、内容、创意的协同融合,系统培养学生在内容生成算法、智能交互系统、多模态媒体生成、虚拟现实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突出内容智能生将AI创意生成技术广泛应用于新兴内容领域,推动文化数字化和智能传播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本方向毕业生适应面向内容智能生产与传播的广泛行业需求,可在数字传媒机构、融媒体中心、虚拟现实与数字人公司、人工智能企业、内容平台型公司(如抖音、B站、知乎)、数字创意园区等单位,从事以下技术或复合类岗位:AIGC算法工程师、生成式内容设计师、多模态媒体技术工程师、数字人建模与驱动工程师、虚拟互动内容设计师、XR/VR内容创作技术人员、智能媒体产品经理、舆情监测与智能内容分析师、智能内容推荐与评估专员、智能广告设计师、交互式智能营销策划师、虚拟IP运营专员。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I驱动的决策与应用方向)Data Science and Big Data Technology(工学 本科 学制 4年)
培养目标:
本方向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响应教育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立足传媒与智能科技交叉融合领域优势,紧密对接湖北省“数字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以智能计算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决策与精准治理的复杂需求,系统培养学生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AI建模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与典型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造就能够在复杂真实环境中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提出数据驱动解决方案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导向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本方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广泛适应于数字政务、金融科技、智能传媒、商业智能、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岗位。典型就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师、数据建模工程师、推荐系统工程师、数据挖掘与AI算法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数据治理专员、商业智能分析师、智能系统研发人员、政府及事业单位数据管理岗位、舆情分析与智能决策支持专家、大数据平台与AI中台系统架构师、AI决策引擎开发人员等。